小学范文网

最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20

最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的加法》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1

一、复习内容

20以内的数的认识;2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以及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二、复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根据图画正确列式解决问题

3、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复习重点

1、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会读写0——20各数。

2、熟练计算20以内加减法。

3、能熟练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会认四种时刻、四种图形。

四、复习难点

1、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

2、分清几时半、快几时了与几时刚过;

3、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与速度。

五、复习课时安排

1、20以内数的认识……1课时

2、20以内的加减法……1课时

3、比较…………………1课时

4、位置与顺序…………1课时

5、认识物体……………1课时

6、认识钟表……………1课时

7、统计…………………1课时

8、综合练习……………4课时

六、复习措施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本年级的.学生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他们学习数学是刚刚入门。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可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的学习最困难,自己学到哪些知识等。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前教育、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学习理解的差异。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最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1-52页。

(二)教材分析:

“分一分”这一课题安排了小猴子整理房间的情景图,通过把杂乱的物品分类整理,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并初步体会分类方法。接着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将混合放置的铅笔按颜色分为两类,让学生感受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并体验分类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2是将标上序号的衣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分类方式,教学时要围绕“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

这些问题,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进行活动。

课堂活动有3道题,第1题只有1个答案,即把一组动物和花朵里的动物圈出来,这道题让学生了解一下分类的种类不同。第2题比较简单,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要求整理书包,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整理方法,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支持,同时要渗透养成好习惯的教育。这道题留到例2后面的练习后完成,因为整理书包在课堂上不易管理,让孩子们练习好后再操作相对好一些。

(三)学情分析:

孩子们对物体的认识是从生活体验开始,首先感悟的是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这种体验在学习活动中就是分类,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分类,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方式分类的。让学生充分体验分类过程,感受分类方法,再以同桌为单位请代表上台演示,并向全班介绍。

学生分类时,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种类分。不管学生是怎样分的,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老师都应该给予支持。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的过程,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身边事物的习惯。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感悟分类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

经历过程,感悟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关键: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活动增加感性认识。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答题卡,小棒。

(九)教学时间:

一课时

(十)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看看老师今天带大家到小猴子家去玩,有请大家进屋,当来到小猴子的家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你有什么想法 ?

3、老师扮小猴子可怜的样子,用可怜的语调说:“小朋友们,你们快帮帮我吧,我也想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

4、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帮助小猴子把它的家整理得整整齐齐的呀?那么该按怎样的方法去把这些凌乱的物体分类整理好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给物体分类,板书;分类。

二、学习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

1.出示课件例1:分铅笔

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怎样把这些铅笔分成两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分一分。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板书:按颜色分:红:粘贴小棒图。黄:粘贴小棒图。再让孩子们读一读。

2、 练习:把动物圈起来,圈起来的是动物,没圈的是植物,让孩子们读一读。

给饮料和食物分类:先观察,怎样分?

三、体验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出示例2

先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让孩子们自已分一分,分好后与同桌交流,抽生展示出不同方法分类的结果。再用幻灯出示。让孩子们读一读。

四、应用分类知识解决问题

1、.即时练习:第一题和第二题出在答题卡上。

第一题:先观察:左边是分的什么,右边是分的什么,再让孩子们分一分,填在答题卡上。填好后统一说一说。

第二题:先弄清题,再让孩子们自己完成,抽生说答案。

第三题:出示幻灯片,让孩子们观察,为什么要选那一个?

课堂游戏

请2个老师和3个同学上台来参加分类游戏。老师要1男1女,学生要2男1女。体验用不同的方法分类。

五、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了分类的方法,知道了可以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来分类,在生活中,我们给物体分类时常根据不同标准,比如:物体的大小、用途、种类……只要大家能说出适当的理由。我们都可以对物体进行分类,今天回家之后,请大家对自己的书包进行整理,先跟爸爸妈妈说说打算怎样整理,再进行分类整理。

(十一)板书设计

分一分

红 粘贴

按颜色分

黄 粘贴

裤子

按种类分

上衣

最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能熟练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3)借助直观演示、操作、概括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运用分数来表示一些事物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分数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彩笔,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两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谈话:小红和爸爸刚从果园度假回来。看!这是她亲手摘回的苹果,真是又大又红,香脆可口。小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自己的小伙伴来尝尝鲜。(播放录像)

思考:她们是怎么分苹果的?每个人分到了几个?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镜头1:桌上有4个苹果,小红和小明正准备平分着吃。

生:4 ÷ 2 = 2

镜头2:这时从门外来了两个同学,4个小朋友各拿了一个苹果,开始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生:4 ÷ 4 = 1

镜头3:小红刚准备吃,小强蹦蹦跳跳地进来了,小红想了想就把自己手中的苹果平分了一半给小强。)

(突然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学生列不出算式。但是有几个同学说出:每个人分到了“半个”或“0.5”个。)

师:怎样列式?

(有部分同学说道):1÷2

(有几位同学小生嘀咕)被除数怎么比除数小,答案怎么算?

师:被除数真的不能比除数小吗?结果怎么表示呢?

【意图: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认识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利用一段录像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背景,让学生凭着生活经验去体会“半个”,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现象,去寻觅数学的.存在,感悟数学的魅力,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操作探究,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1、联系生活,理解“一半”。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4÷2=2 和4÷4=1表示什么意思吗?(结合除法的意义说)

师:那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可不可以用1÷2这个算式表示?(可以)

2、创造符号,表示“一半”。

师: 每个小朋友分到”一半”, “一半”用什么符号表示,你能设计一下?

学生发挥了想象,想出了很多表示“一半”的方法:

(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有关分数知识的背景资料。)

【意图: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放手让学生用最喜欢的方法,创造性表示“半个”,并体会用1/2表示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3、师:“1/2”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对于分数这个新朋友你都想了解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选择并板书:分数意义、读法、写法。)

【意图:在强调“平均分”的同时不能忽略“分数”所具备的“数”的属性。要让学生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体会人类在研究数时,常常会研究它的含义、大小比较及运算等属性。】

4、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

(1)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折出一张纸的1/2?(拿出学具,让学生选择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相互交流)

(2)学生的折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师巡视并指出:虽然几种折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5、学习1/2的读法和写法

(1)看书质疑

师:请大家仔细看这个1/2,共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名称,到底叫什么呢?答案就在课本54页,我相信请大家一定能够自己找到答案。

(学生自己看书质疑,教师巡视。)

【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会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看书,去研究,真正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

(2)师:下面老师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这根横线叫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其实就相当于除法的什么?

师:分数线下面的2叫什么,表示什么意思?相当于除法的什么?

分数线上面的1呢?那1/2的意义是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比较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1;二分之一就是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生2;二分之一就是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这个“它”指的是谁?

生2:是这张纸。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说不完整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多引导,多让几个孩子说说)

【意图: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利用数形结合为学生理解二分之一提供直观的帮助,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二分之一合起来是1个整体,就是“1” 。】

(2)分数读法、写法的特别指导。

(读法指导:针对部分学生出现先读分子的情况,教师做特别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说是先有妈妈,还是先有儿子?

生:当然是先有妈妈。

师:那我们读分数的时候应该先读什么?再读什么(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写法指导:针对部分学生出现分母和分子倒置的错误,教师做特别指导。)

师:孩子们,从我们哇哇落地,妈妈就一直抱着、背着我们,(强调分母写在分数线的下面)直到我们学会走路,多不容易呀!我们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意图:在我们大人的眼里,分数的读和写非常简单,其实不然,学生出错是经常的事。教师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指导学生读分数和写分数,远比严谨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动手操作,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

1、谈话:我们找了这么多的二分之一,怎样才能得到四分之一?

生: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生:把一根彩带平均分成4段,其中的一段就是这根彩带的四分之一。

生: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学生汇报时,不仅出现了很多种方法,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思考:四分之几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教师巡视,并集体交流。

(1)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

(2)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也就是( )个( )。

(3)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也就是( )个( )。

(4)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四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也就是( )个( )。

【意图:在理解二分之一的基础上理解四分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水到渠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去感悟,理解,再加上课件的直观演示,效果明显。】

四、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填一填。

(1)请用分数表示空白部分和阴影部分。

(2)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 ) ( ) ( )

【意图:对学习的分数概念进行巩固,在巩固中有适度的拓展,让学生表示出五分之零和五分之五,可能对分数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此外这道练习能让学生体会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2、判断。

(1)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用六分之一表示对不对?为什么?

(2)你觉得判断这种题目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小结解题步骤:看是否是平均分,共平均分成了几份,取了其中的几份。)

【意图:这道题重点引导学生归纳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方法,加强巩固分数的概念,对中下学生的学习有较大帮助。】

3、从有趣的魔术中,创造神奇的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下面我们就来玩个小魔术,看谁能从这两张方格纸中找到新的、更多的分数朋友?(如图1和图2)

(指导学生可以将两张方格纸重叠)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最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页例1、试一试,第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练习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假发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熟练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在浇花。

提问:一共有5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3+2=5;一个一个数出来的;3人与2人合起来是5人;3和2合成5等等。板书:3 2

说明:把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板书“3+2”)一共是5人。3和2合成5,也就是3加2等于5.(板书:=5)

认识加号,带领学生书空“+”,并读算式。

指名学生结合图意,说说“3+2=5”表示什么意思。

回顾整理: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知道一共有5人的?

小结:算3+2时可以这样想,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5。

【通过3和2合成5的图式过渡到加法算式,使知识更简洁,更数学化,可以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找到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

二、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1.依次出示“试一试”中的二副图,请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完整的题意:左边来了1个女孩,右边来了2个男孩,现在3人一起在玩秋千。

2.追问:把1人和2人合起来得到一共有3人,可以写成什么算式?

互相说一说,教师板书算式,再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算式的得数。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和2合成3,所以1+2=3。

3.变换角度看图意:右边来了2个男孩,左边来了1个女孩,秋千上现在有3人在一起玩。从中引出2和1合成3,也就是2+1=3。

【通过变式,使学生感知到1和2合成3,可以写成算式1+2=3;2和1合成3,可以写成算式2+1=3,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算式,但得数3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现在一共有3人在玩秋千。】

4.回顾小结:回顾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以从分与合的知识角度说到加法,也可以从加法角度回到分与合的知识】

最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 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 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1.CAI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CAI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

CAI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评: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故事情境,通过两位主人公零乱和整齐的书桌的对比,使学生初步感受了整理分类的好处。再以主人公贝贝寻求帮助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的操作欲望,同时有机渗透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CAI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独立操作,然后与他人交流是怎样整理的,符合刚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把具体的操作行为和抽象的言语概括相结合,令操作活动富有成效。]

二、 联系生活实际,形成分类方法

1.购物中的分类。

(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CAI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

(3)CAI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CAI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2.交通工具的分类。

(1) 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

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同桌学生互说。

(2) 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

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3) 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

学生正确分类后,CAI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评:从超市购物装袋到为各种交通工具分类,教师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分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加深对分类的理解。教师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CAI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

三、 走进大自然,掌握分类方法

1.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学生汇报,CAI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 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先在小组内把自己认识的介绍给其他小朋友,然后自己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分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评: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进行分类,形成了和谐的、宽松的、平等的交流氛围,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

四、 向课外延伸,活用分类方法

谈话:分一分的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做什么事有帮助呢?明天上课时告诉大家,你用这种方法做了什么事,好吗?

[评: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教学的终结,而是在更大时空范围内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开始。课末,教师让学生带着“我想用方法,我能用方法”的积极心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体现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总评]

1. 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

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把能在水里 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直接给出一种分类标准的习题,调整到第三层次“可以按不同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中教学。

全课设计注意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故事情境,以贝贝和妈妈、拟人化的百科全书间对话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帮助别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动物、植物分类方法的整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既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用好方法,形成好习惯。

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五次独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学生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经验,个体操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经验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教师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理,交流讨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成功的欣喜。

最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6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有7名,其中女生5人,男生2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

(一)第五单元“加与减

(二)第七单元“加与减

(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购物,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问时适当降低难度。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及时进行学习水平反馈,及时查漏补缺。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6、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兴趣。

最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7

一、教材来源

“5以内的加法”是大班上学期学习的数学内容之一。我们知道,数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和锻炼人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而幼儿数学教育向幼儿进行的是一种启蒙教育,它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新《纲要》中强调“应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数学,形成数学意识”。也正因为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导致在教学中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我这次选取的这个内容是“5以内加法”的复习课,这个复习课不能重复第一课时的做法,那样,别说幼儿会提不起兴趣,老师也会觉得厌烦,因此,我设计了有趣的闯关游戏——对暗号、打老鼠、找朋友,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第二课时的整个活动中,小朋友只有通过了一关关的游戏,最后才能得到礼物。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只有游戏中的幼儿才能充分地与同伴及材料互动,才能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从而促进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目标定位

这个活动的目标我是这样定位的:

1、复习5以内的加法,能迅速地进行运算

2、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秩序

本来的初衷是“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但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幼儿有加减混淆的现象,为了照顾到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经过与大班老师讨论之后决定降低难度,改为“复习5以内的加法”。目标的调整是为了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从这次的活动可以看出,目标难度降低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目标1实现得较好的,多数幼儿都能对5以内加法进行迅速运算,但目标2就完成得比较欠缺,游戏中的幼儿容易兴奋,较难控制,再说,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游戏秩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加上一方面这学期大班幼儿数较多,另一方面我本身不是大班的老师,借班上课容易失控,因此在活动中就出现了孩子过度兴奋的状态,显然,目标2是我把握比较不好的地方。

为了让游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参与到活动中,我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数字卡片、提示信、老鼠玩具、纸团、钻圈、小礼物等,此外,富有挑战性的游戏还要求幼儿有相关的知识准备,如: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5以内的加法

三、说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游戏就像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5以内加法的运算。幼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教学方法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观念。此外,我还采用观察操作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根据《纲要》精神:数学教育要“引导幼儿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游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5以内加法的理解。丰富的游戏带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式组织本次活动:

1、通过闯第一关“对暗号”,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以带幼儿到“数学城堡”玩的形式引入活动,让幼儿根据车票上算式得数找到停车位后准备进入城堡,却发现城堡门怎么打不开,这时有一封神秘信出现了,信的内容是:想进城堡就要闯关,第一关是对暗号,暗号是什么?老师说一个数,幼儿说一个数,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这两个数合起来必须是卡片上的数字(2、3、4、5),闯关成功后每人各得一个闯关小奖励,更激发了幼儿继续闯关的信心。

2、通过闯第二关“打老鼠”,复习5以内的加法

皮亚杰在认知学说中提出“幼儿在游戏中扩大认识,形成概念,思维变得灵活,能用实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周围世界,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游戏由浅入深,幼儿闯过第一关后,根据城堡主人的提示,找到第二封闯关信,信的内容是:请小朋友帮忙打老鼠,算车票算式得数找到相应号数的老鼠将其击倒,这个游戏是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让幼儿要迅速算出得数并找到号数,游戏的难度加大了,趣味性也更浓厚了,好奇、多动是幼儿的特点,这一环节的游戏使幼儿的情绪高涨,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明显增强。

3、通过第三关“找朋友”,不仅促进思维的发展,还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

引导幼儿迅速运算算式,并找到得数与其一样的一个好朋友,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不仅要算出自己手上的算式,还要看看哪个好朋友的得数是和自己一样的,发现得数不一样的,要再去寻找好朋友,找到好朋友还要大声报出算式,并一起钻圈过关,游戏由易到难,很好地带动了生生互动。

4、幼儿在寻找小礼物中巩固5以内的加法

最后,通过数出得了三个闯关小奖励,接下来,就是寻找小礼物了,寻找小礼物的欢快气氛使本次数学活动达到新的高潮,一听到有小礼物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使得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五、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第一次试教后,我们对一些地方进行了修改,试教时我们没有箭头提示,只有两排小脚印,两封信。让幼儿沿着小脚印走找到那两封提示信,但是,试教时发现,前面的孩子已经走完脚印找到那封信了,后面的孩子还在走,这就导致了只有前面孩子才体验到了找到信的快乐,而且这封信都是在争抢中才拿到老师手上,大家都想让老师知道这封信是自己先找到的。当时就觉得,有什么方法能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经过讨论之后,就决定取消小脚印,改为箭头指示出方向,而且箭头是指向多个方向,让孩子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每个方向都去试一试,到底往哪个方向走才能找到信呢?更奇怪的是孩子们找到的信不止一封,有很多封,那是每封信都有字吗?哦,原来其中只有一封信有给出提示,通过放多封信,放开手让孩子们都去寻找,使得每个孩子都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同时出现了这么多封信,真奇怪,怎么回事?刚才城堡主人不是说只有一封信吗?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

其实,整个活动下来,我自己总觉得孩子好像过度兴奋,也因为空间限制,本来一个个的环节都应该事先设置好,有一种神秘感,但因为空间有限,只好采用一关结束再重新设置一关的形式,因而配班老师在布置时孩子都发现了,所以才导致孩子还没听清楚老师的交代就急急地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是自己始终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在今后的活动中还应多加反思和改进。

最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谈话:有这样一首歌“100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100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这首歌的名字就叫《1997》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那就是香港回归祖国,在这一天里,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今天我们要学的《最后一分钟》就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标出诗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认读。同桌相互检查诗歌读的情况。

三、品读诗歌

1、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沸腾?作上记号,写下你的感受。并且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读出你内心的感动。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交流资料: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领土,它怎样被割让去了呢?迅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到相关语句,(虎门、旧条约)小组交流资料,理解那一些历史,说说自己的感受。

2、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指名读第1小节。

(3)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4) 齐读第一小节。

3、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1)盼啊,盼啊,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了,让我们全体起立,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提示)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镜头上哪一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看,作者给我们捕捉了一些特写镜头,镜头上都有什么呢?(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

(4)、指名读第二节。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激动高昂)生读、评议、师指导。男生读第二小节。

4、联想:师生交流,怎样理解作者的联想?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出这一段屈辱历史和人们今天的激动与鼓舞?(先深沉缓慢,后强烈高昂)生读、评议、师指导,女生读第三小节。

5、⑴ 久别的、思念已久的亲人终于回来了,你会怎么做呢?

让我们伸开双臂,去欢呼着迎接我们的亲人吧!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 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五、读中升华。

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最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教案准备】

1、红气球3个,蓝气球2个;

2、男娃娃4个,女娃娃1个;

3、各种图片每人一张。

【教案过程】

一、老师示范。

1、老师拿出红气球3只,说:“小朋友,你们看我手上有多少个气球啊?”(答:3个)

“刚刚我又买2只兰色气球,现在我一共有几个气球啊?”(答:5个)

“你们真聪明,那么现在有谁可以照着我说的样子说一遍?”(指导幼儿模仿老师的叙述,初步学习描述应用题。)

2、老师再拿出4个男娃娃说:“我这里有4个男娃娃,小明又送了我1个女娃娃,那你们知道我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娃娃吗?”(请小朋友回答,表扬答的好的,鼓励答的不好的。)

“刚刚几位小朋友已经学着我的样字说了一遍,现在还有谁想试一试的?看看谁编的最有趣?”(指导鼓励幼儿编题,肯定幼儿编的好。)

提出新要求:“刚刚你们都编的很好,可是现在呀,我们编题的小朋友不要告诉别的小朋友你有多少个娃娃,考考他们,好吗?”(老师示范一次。)

3、每个幼儿都发一张图片,让幼儿根据内容编应用题。“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图片,看看上面有什么,有多少个,想想应该怎样提出问题,每人编一道加法题考考旁边的小朋友。(老师巡视,检查幼儿是否学会,纠正错误的,鼓励正确的。)

教案反思:

在活动中我采用挂图作为教具,在此过程中还进行多重游戏亦配合这次教学活动,所以幼儿很容易产生兴趣。而且整个活动都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整个活动幼儿都精神饱满,而且也充分的体现了纲要的精神————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学习自编5以内口头加法数学应用题,在这样的游戏环节中幼儿不仅掌握了5以内加法应用题的自编,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的意识。

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我体会到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我发现在活动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活动中试着让幼儿自己创编应用题,细节方面处理的不够经验。我想针对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