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范文网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

发表时间:2024-10-17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精品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 篇1

1、剖析教材;

2、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3、教学程序;

4、教法及学法指导;

5、作业训练;

6、板书设计;

7、说课小结。

一、教材简析

《苦柚》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讲的是一位小姑娘以低廉的价钱把柚子卖给一位老华侨,并如实地介绍了自己的柚子,还拒收老华侨的赠款,受到人们赞扬的事,反映了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该课与《古井》、《峨眉道上》、《渡船》构成一个教学单元。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边读一边想,在学习本组课文时,要了解一边读一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要知道读一篇课文应该怎样一边读,一边想,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并逐步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由于本课内容多以对话形式表现,并注重人物外貌描写,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中重点词、句、段,联系全文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做人的道理。为下篇课文《渡船》的学习打下基础,扫清障碍。

二、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实际是小学语文基本功的同义词。这个基本功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而且是两者的结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字新词,会用“赞叹、崭新”造句。

2、体会人物外貌的描写,了解小姑娘卖苦柚的经过,学习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学会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

3、依照课文,学写对话,突出表现人物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上述四项教学目标,既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教学重点:理解小姑娘卖苦柚的全过程,学习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体会老华侨被小姑娘真诚所打动时说的两句话的含义。那两句话是老华侨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是对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心灵的'赞叹,要正确地理解和体会这两

句话的深刻含义,必须联系上下文,分析小姑娘言行并反复地品味,才能领悟到,所以把老华侨说的这两句话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阅读教学法,并辅以电化教学,通过个人读、集体读、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在品析训练中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科学地安排教学结构。我们讲读一篇课文,都要把握住教学重点,讲读时才能省时高效。一般说来,课文重点句、段(中心句、段)明显的,可以用直奔中心的讲读方法进行教学,《苦柚》的重点句是明显的,运用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合理而科学的,所以我讲读这篇课文时,一开课就直奔课文的重点部分--第5节至第25节。讲读了重点部分,然后比较粗略地讲读开头第1节至第4节和结尾的第26、27节,这种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突出了重点,也容易突破难点,主次分明,结构完整,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直奔重点(第5节至第25节);再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2)解决思考练习1和3中(1)题,并且用“崭新”造句。

第二课时:粗略讲读开头的第1-4节和结尾的第26-27节,解决思考练习2和3中的(2)和(3)题,并用“赞叹”造句。

第三课时:复述课文,理清层次,把握结构,概括中心,总结写作方法,布置作业。

下面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围绕老华侨与小姑娘的对话,抓住关键的语句,巧设问题激发思维,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课文的中心以及人物的品质,然后再居高临下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品析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语言的能力。

讲读时我紧紧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一)以老华侨与小姑娘的对话为主线;

(二)以读代讲贯穿始终;

(三)语言训练贯穿其中。

关于主线,我抓住这样几个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

1、幻灯出示:一边读一边思考,“苦柚能变甜吗?”听对话录音,在课文中划出重点词和重点句。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反映小姑娘诚实,善良?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设计这几个小问题:

(1)小姑娘怎样向老华侨介绍自己的柚子?

(2)小姑娘为什么劝告老华侨少买她的柚子?

(3)从上面对话部分小姑娘的语言中,你觉得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

借助这些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接着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老华侨拉着小姑娘的手连声说的那句话,体会老华侨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以问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熟读精思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好办法。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理解词句,分析语言为中心,加强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的以读代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层层深入,使语言训练步步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大纲提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那这个能力和习惯是如何培养的呢?当然要靠读书训练。所以大纲又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而语言分析法和朗读法是语文学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旨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这两种方法,抓住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辨析句子,改换句式等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在品析中加深理解内容,提高语言能力。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朗读法教学,加强读的目的性,通过读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对人物美好心灵的感悟,这样也避免步入串讲串问,耗时低效的误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通过课文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本课,我指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联系全文,理解人物形象,学习做人道理。以读为主,以问促读,贯穿全课时始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结合幻灯出示的迁移题,让学生试说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五、课堂训练与作业设计

语文课要借助字、词、句、段、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已是大家达成的共识。本课教学中,听的训练是--听对话录音,把握朗读的基调,听同学朗读,听清问题,听出精彩之处。说的训练是——在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时结合幻灯出示的迁移题,让学生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读的训练是——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教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作业设计,写的训练——抄写生字、新词。解释重点词语“赞叹、崭新、郑重其事、意味深长”,并用“崭新”造句。

六、 板书设计

板书不在多,贵在精要。精要的板书就是力求使静态的文字和符号变成学生头脑中积极而有效的思维活动。这就是“静中有动”。我在板书设计时,抓住老华侨买柚子(也就是小姑娘卖柚子)这个重点,在教学中紧扣“买”和“卖”,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再具体看板书,可以立刻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图示,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七、说课小结

我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两个特点:

1、握住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体现教学的目标性和实践性。

2、把握住训练重点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全面训练。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按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练习用“渐渐”、“越,越”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组声音,(课件播放雷雨中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雷雨)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5

课:雷雨(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生答,师板书:雨前雨中雨后)那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谁来帮老师说说?

二、听声音判断,指导看图

想不想听听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声音呀?

(想!)那好,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来老师先播放什么声音再播放什么声音?(先播放雨后部分,再播放雨前部分)

想看看这三幅美丽的图吗?(分别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画面)大自然真神奇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变化真大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的景象呢?请你说一说(说喜欢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来决定先学哪一部分,引导一个部分,放手另两个部分的内容)

方案一:(先学雷雨后部分)

(一)、学习雷雨后部分

过渡语:(指名说喜欢的画面)这么多人喜欢雷雨后的景象,那我们赶快去感受一下雨后的景象吧!(放雨后景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生1:太阳露出了大红脸。

生2:小鸟在树枝上唱歌跳舞。

生3:天空出现了一座弯弯的彩虹。

师:雨后的景物真是太美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赶快去读一读课文吧,并用笔圈出雨后的景物。

(生读课文,圈画词语,教师指导)(课件雨后课文)

1、学完了吗?雨后写了哪些景物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呢?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回答到蝉叫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时,问:蝉在叫什么?青蛙在叫什么?回答到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时,问:有关“彩虹”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雨后的景色写得多好啊!喜欢读吗?带着你们的喜爱只情自己练习把这部分读一读吧,呆会老师请你们来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3、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蜘蛛,蝉或者其他小动物,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演一演?

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跳上树头欢快地歌唱。

生2:我是一只小青蛙,雨停了,我—“扑通”一声跳到荷叶上边唱歌边跳舞。

生3: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爬到网上玩蹦蹦床。

同学们,雨停后,还有哪些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呢?请大家站起来,选好你要表演的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表演)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后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怎么学习的?先看图,读一读课文;再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再演一演。

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见上)

(二)、学习雷雨前和雨中部分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雷雨前和雷雨中部分

1、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部分的内容了?你能通过读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吗?

3、交流要点:

A、雨前部分:当汇报到“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时,相机指导学生比较句子:

(1)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问: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句说明了一丝风也没有,天气闷热。)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追问: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好?“垂”字。

和哪个字意思相近,掉、落。为什么要用“垂”?因为蜘蛛是顺着一根丝逃走的,所以用垂。“逃”字可以看出蜘蛛是很快跑掉了。)

汇报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追问:“越来越”说明什么?说明一次比一次强烈,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

相机指导比较句子:(点课件)

(1)、闪电亮,雷声响。

(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句好,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你会用“越,越”来说一个句子吗?指导造句。

3、指导朗读

快要下雷雨了,空气闷得不得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朗读,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中闷热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好,我们现在就采用打擂的方式来比一比。同学们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指读,评价,再读。

B、雷雨中部分

能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考考大家吗?

问题:(如)

a、为什么第4小节连用了三个“哗,哗,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雨下得大而且急)(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b、为什么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雨太大了,隔着雨帘,树和房子都看不清了)

c、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渐渐地”?(雨和雷声是慢慢地变小的)

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雨是怎样变化的?

相机指导用“渐渐”进行说话练习。师:板书“渐”字,边讲述:“渐”字古时候是“浸染”的意思,跟水有关,所以用三点水,这里的“渐渐地”可以换成什么词?(慢慢地)请大家读一读课文里的这句话,(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小了。谁能给这个句子中的“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是意思不能变。出示:雷声渐渐地小了,雨声也渐渐地小了

从刚才从大家提的问题和回答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学得很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好吗?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根据老师提的问题,大家读出雷雨的变化,雨刚下的时候既大又急,接着,越下越——大!渐渐地,又变——小了。师:雨是怎么样地下起来的?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看见了什么?渐渐地,渐渐地。

4、读课文,背诵课文。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神奇。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最喜欢的地方背出来吗?那好,大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加上自己的动作,看谁背得最好!大家准备一会吧!(自由准备)指名背课文。

5、总结课文,课外延伸。说一说:春雨、秋雨、夏雨是什么样的?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 篇3

一、教材说明

这个语文园地里有五项练习,包括复习同偏旁的字、读词语、比较形近字、读句说句和读儿歌。

二、教学建议

第一项“我会认”,是复习学过的带“讠、亻、口”的三组字。通过归类认读加深记忆。为此要让每个同学独立练习,忘了的字查查生字表,读完之后想想每组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读问问,老师可用三组卡片变序抽检。

第二项“我会读”,内容是学过的字组成的词。这些词在口语中常用,多读几遍有利于巩固生字,积累词语。可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读读。横向读、竖向读,让学生自己变换读法,读得有兴趣。读前老师要提示读准字音,读后要注意检查,纠正不准的读音。

第三项“比比写写”,需区别六组形近字再写下来。有四组是一笔之差,有两组字形差别在两笔以上,要引导学生仔细辨认,学习深辨细究,把字看清楚。比较时要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清楚地说出每组两个字的不同。如:“日”,读rì,红日、生日的“日”;“白”读bái,白云、雪白的“白”。“白”比“日”多一撇。或“白”去掉一撇就是“日”。先同桌的两人你说一组,我说一组,互相说说、互相补充,再全班交流。比较清楚后再写一写。提醒学生写字时要把不同的地方记住,字要写正确。

如“马”第一笔是“横竖”不带“钩”,“鸟”第二笔是“横竖勾”与“马”不同,里面还有一点。要借助田字格把字写匀称,没把握的.同学可再看看课文中的范字。

第四项“读读说说”,要求通过读句,了解“吗、呢、吧”的用法,会用它们说疑问句。这三个语气词都可用在问句里,“吗”一般用于是非问句,只需别人作肯定、否定的回答;“呢”用于特指的问句,需对方说出具体的答案;“吧”用于推测、估量的问句,回答也只需肯定或否定。这些用法只供教师判断学生用词说句合适不合适,对于学生则只要求通过读句来培养语感,学着说一说。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明白题目要求,再读三句话,启发学生想想三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导读出问句的语气。然后分组练读学说。最后检查说句的情况。

第五项“我会读”,内容是一首儿歌。这首儿歌想象丰富,形象地描绘出白云的姿态,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与第12课《雨点儿》有一定的联系。儿歌中“站、躺、凉、肥、才”没学过,“着”是多音字,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轻声的读法。朗读中可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在看白云,与白云谈话,力求把儿歌的韵味读出来。儿歌的内容不必讲,要通过读来感知了解。

三、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 篇4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和5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二、教材说明

课文以图中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情: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表现出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

教学重点是认记生字、理解重点语句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可拼成本课合体字的偏旁、部件卡片,爷爷和小树两个头饰,“棵、穿”的猜字图。

2、要求学生观察校园、路边、生活小区的树木,了解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情。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生字中,注意读准“穿、伞、暖、冷”的字音。要认识的10个生字多为单音节词,适宜随课文分散认字。从字形上看形声字居多,本课要随生字认识“父、刂、冫、人、灬”5个偏旁。根据生字的特点,也可从偏旁入手,相对集中认字。如,先复习“、日、纟、”4个偏旁,再认本课5个新偏旁,并适当说明“冫、灬、刂、父”所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到生字表里找找9个偏旁分别藏在什么字里,借助拼音,看看课文,想想怎样记住它。在学生议论中会发现有的用熟字换部件,有的用事物的样子(伞)就可以记住字形。教师在讨论中可提示学生:

(1)看图猜字。“棵”(左边画棵树,右边画个果子)。“穿”(上面一个洞口,下面一排牙齿)。(2)记个大概印象。对难字如“暖、热”可以不一步到位,先记个大概,随着阅读、复现,逐渐巩固。为了精确辨认生字,可安排两项练习。(1)选偏旁、部件卡片组成字读一读。

(2)比一比,组词:爷——爸、棵——课、穿——窗。

2、写字

本课要认识笔画“”,巩固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教学时重点指导两个字:“四、五”。

四:第一笔“竖”在左半格,行笔向下略向右斜;第二笔“横折钩”起笔处和“竖”的顶部相连,横行至右上格折转向下,略向左斜至右下格向左略微钩出。第三笔“短撇”和第四笔“竖弯”,都从横上起笔在框内均匀分布。写“竖弯”时,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最后一笔“横”与第一、第二笔的收笔处相连。

五:第一笔“短横”在上半格;第二笔“竖”从“横”中点起笔,行笔略向左斜;第三笔“横折”起笔超过“短横”,向右行笔至右半格与“短横”上下对齐处折笔向下,收笔与“竖”对齐;第四笔“长横”托连第二、三笔,起笔、收笔处超过第三笔。

(三)词句

本课要求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的是什么。教学中可运用插图让学生明白:“暖和的衣裳”指包扎在树干上的稻草或草帘;“绿色的小伞”指枝叶茂密的树冠。还要联系上下文,从它们的作用:预防小树被冻坏、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冷——热,可在阅读中点一点。

本课首次出现自然段,可先从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这样的行文方式上让学生感知,再通过一段一段地读,逐步知道一个自然段说一个意思。

(四)朗读

朗读时要提示学生,读完一个自然段要停顿一会,停顿的时间比句号长一些。

本课重点指导第二、三自然段。句中要适当停顿,如: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语气中要表达出互相关心的喜悦之情。

(五)实践活动

1、课后“读读说说”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练习时可先读读左边的部分,感知四个短语的结构特点,再仿照说说。指导的重点是扩大积累,运用恰当。可先同座或四人小组练说,再用四张填空卡片变换顺序开火车口头填空,比比哪一组说得恰当而不重复。

2、演课本剧。加上爷爷与小树的'动作、对话把第二、三段的内容演一演。这是第一次演,如学生有困难,就教师帮助编,由两个同学演给大家看,意在激发兴趣。经常演演,学生也就会自编自演了。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启发谈话: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

2、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爷爷为小树做了什么、

(三)检查朗读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认识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认识其中的7个生字;

2、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么。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回忆第二段的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第三段。

1、认识其中的3个生字;

2、理解“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

3、指导朗读。先读第三段,再读全文。

(六)巩固练习

1、认记生字(选部件拼字)。

2、完成课后的“读读说说”。

(七)指导写字

(八)扩展活动

演课本剧。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写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3、理解文章寓意,学会谦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神态和语气描写,了解内容主旨。

【难点】能够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把握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学会谦虚宽容。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朗读法、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咱们上节课已经结实了两位好朋友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两位朋友的名字分别是什么?陶罐和铁罐。(教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然而,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化为泥土。)

2、这篇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9):写陶罐和铁罐的争吵;

第二部分(10—17):写陶罐和铁罐的各自的命运。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我们可以看到整篇文章几乎全部是用语言贯穿下来的。接下来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分角色(陶罐、铁罐)进行朗读,注意各自说话时不同的语气(陶罐——谦虚,铁罐——傲慢),并选择一组同学上台展示。

(过渡语:同学们刚才朗读得特别棒,把陶罐和铁罐的情态描摹得活灵活现。)

2、同学们,那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作者笔下的陶罐与铁罐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铁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从中可以看出铁罐具有傲慢、骄傲、狂妄、骄横的性格特点)

(陶罐:“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从中可以看出陶罐具有谦虚、不好争斗的性格特点)

(过渡语:大家再细心找一下,文中的陶罐还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对第二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陶罐还具有善良的品质,虽然铁罐对它说了很多难听的话,但是,在它和铁罐同样遭遇不幸时,它还是想到了铁罐“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3、同学们,经过上述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得知这篇文章蕴含了哪些道理呢?(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展示)

(小组一: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小组二:不要只看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小组三:人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像铁罐那样自以为天下无敌。)

(四)拓展延伸

我们得知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其实不难发现,我们是从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分析而来的。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也是大家需要努力学习的地方。那接下来大家自行写一组对话,最好能够将事物或者人物的形象特点充分地展现出来。

(生写完展示,教师总结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自行想象,改变故事的结局。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4.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的原因。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不迷信权威的科学事例;课件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心中有的老师吗?那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2、每个人心目中的好老师标准都不同,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认识一位他心目中的老师。把板书补完整,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读,初读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那我们应从哪些问题入手去读懂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3﹑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1)检查生字词。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评价怀特森先生的句子,请找出来。

出示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全班齐读这个句子

三、再读课文,走近“的老师”

1、怀特森先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1至5自然段,边读边用“____”画出有关的句子。板书:举动

2、学生边读边思考

3、反馈交流

(1)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猫猬兽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

板书:编造“猫猬兽”

(2)我们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并按照课堂笔记答卷,却得都得了零分。

板书:测试得零分

(3)我们这次测试的零分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里。

板书:记入成绩单

4﹑怀特森先生是怎样编造“猫猬兽”的?从文中找出句子。

5﹑交流。

怀特森先生不仅编造了这种动物的名称,还说出它的生活习性及灭绝的原因,并且还把头盖骨给同学们看。

(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可他讲授的时候却是“侃侃而谈”。结合插图理解这个词)

6、面对老师这样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的学生们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出示句子: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试?怀特森算哪门子哪门子老师?指导朗读。

四、细读课文,走进“的老师”

1、可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可气又可恨的老师却成了我的老师。怀特森先生这样做有何目的呢?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出作者认为怀特森是他“的老师”的依据,用“﹏”画出来。

2、集体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板书:具有……具有……

吸取教训

逐渐……逐渐……

不要……不要……

3、引读

(1)虽然怀特森先生故意编造“猫猬兽”的一切来忽悠学生,欺骗学生,但是作者认为他是的老师。那是因为——出示句子:他让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2)虽然作者和他的同学们在测试中都得了零分,但是作者仍然认为他是的老师。那是因为——出示句子: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3)怀特森先生虽然把班上所有同学的成绩都记入成绩报告单。但是作者仍然认为他是的老师。那是因为——出示句子:他让我们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4)怀特森先生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出示句子: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5)怀特森先生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终身受益。

4、怀特森先生不愧是一位——(齐读课题)。

五、实话实说,理解课题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为他是不是你的老师?

2、其实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个这样的老师》,而《我的老师》是编者改动的,那么编者为什么要改这个题目呢?谈谈你的想法。

3﹑出示收集的有关科学精神的故事。

六、总结课文,体会写法

1、科学课是探索真理的一门课程。在科学研究上特别需要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呢?(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课文。)

2、这样一位教学有方的老师,培养出了这样一位学生,这就是本文的作者——美国的作家大卫·欧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介绍他的老师呢?

2、写一个用一典型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片段。

七﹑课外练习。

(1)选取一个典型的事例,来介绍一位你最喜欢的长辈,注意写清你为什么喜欢他(她)。

(2)课后继续查阅,收集关于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的故事。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 篇7

教学课题:

伙伴教学目的(知识、能力、情感、其它)

1、通过欣赏,能区分中国传统国画和西方画种油画以及雕塑、摄影的不同表现形式,学习简单观察艺术品的方法。

2、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能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说出自己和伙伴(人、动物、物品)的故事。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班里的同学间应友善相处,珍惜伙伴间的友谊,真心对待别人,爱护身边的小动物、植物,珍视它们的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效地观察画面,找出不同表现方法所呈现出的不同效果。注意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并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并加以描述。

课前准备:

课业类别:

欣赏课时:

2

课时教学活动过程:

第1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讲授新课:

1、你们有伙伴吗?谁想讲讲自己的伙伴是谁?你了解你的伙伴吗?(找一对伙伴上台,一个在教室回答问题,一个到教室外回避)小伙伴经常在一起做什么?想想:古代的小伙伴会做些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18课《伙伴》。

2、下面我们来一同欣赏书中的作品重点欣赏《艰苦的岁月》,学习细致地观察作品中的细节,找出这尊雕像都有哪些伙伴关系。听老师的问题,找学生回答。

3、欣赏,边欣赏边讲解通过观察,找学生回答问题。

4、你的好伙伴是谁?你要对他说什么?为他做什么?人与动物也可以做伙伴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动物伙伴?找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人与植物之间如何做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伙伴的含义。进行德育渗透。

第2课时

一、引导阶段:

提问:你喜欢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什么游戏?鼓励学生说一说,或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一下。

二、发展阶段:

1、出示教师制作的立体的小纸人,请学生分析一下它们是怎样站住的`,又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2、讨论、研究一下还有那些方法可以使小纸人站住。试着做一下,看哪一组想的办法最多最好。展示一下各组做的站立小纸人。总结一下使小纸人站住的方法:折、粘。

3、启发学生想出更多的表现自己和好朋友一起往的形式,最好做出来的是立体的。鼓励同学们能大胆、自由的运用画、拼贴和立体制作等方法表现新同学。在学生制作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表现出新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思想感情。如:表现几位同学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等。同时强调一起制作时的团结协作。

三、展示、游戏:

随着“你的朋友是什么”的音乐互相参观作品,并向自己的好朋友献上一句祝福的话。札记: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班里的同学间应友善相处,珍惜伙伴间的友谊,真心对待别人,爱护身边的小动物、植物,珍视它们的生命,情感。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 篇8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习并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品读句子,从文中优美的语句中感悟琴声的美妙。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教师板书课题,导:琴声美妙悦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写的《弹琴姑娘》。

2、 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强调“琴”字书写。

3、 导入: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呢?她弹出的琴声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教师提出新要求:掌握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然后强调要点。字音:“滞”是卷舌音;“锲”读“qiè”,不能读成“qì”;“券”读“quàn”,不能读作“juàn”。

3、 学生再读生字新词,读中巩固、积累。

4、 指名反馈:文中反复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小姑娘弹出的琴声?

(学生: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5、 指名用自己喜欢的音调和节凑读一读这一词语。

6、 师:对于作者来说,这“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声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7、 找出相关词语。教师出示:( )的琴声

8、 集体反馈,教师填词,并指导学生读一读。(好听)的琴声(悠扬、像夜莺般、……)

9、 教师小结:是呀,多么美好的琴声啊!对作者来说它悠扬而熟悉,还有甜味儿,像夜莺、流水般,让人觉得安慰、亲切、优美、轻松。

10、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围绕弹琴姑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三、想像画面,感悟琴声

1、教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儿童文学家的心,让他对一个小女孩如此钦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用波浪线画出那一幅幅将琴声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色。

(1)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

(2)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语段。

生:“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只要……就……洒在……洒在……也洒在……”,用排比句式将春雨和琴声描写融为一体,雨声与琴声交织出美妙的音乐。谁再来读?

生:“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仍然不断的传出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是啊,闷热的夏日里,窗口动听的琴声仍不断,难怪作者会边走边想像边钦佩这弹琴人。是谁又让天高气爽的秋日更加恬静呢?

生:“晴朗的夜里,月牙儿分为清明…………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琴声声声入耳,“我”是赞叹不绝。读出冬日琴声迎接风雪夜归人的感受。

生:“冬天的寒夜,…………”

师:琴声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让作者有怎样的想法?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师小结:课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姑娘弹奏的琴声,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很有表现力。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品一品。

3、指名反馈:读了这些语句,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有感情地读一读。

5、教师总结:同学们,作者是一位儿童文学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在这一年四季听琴感受中情感变化也不同。这一部分通过:“我”听琴的感受和情感变化来间接描写小姑娘的品质。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就是作者表达的巧妙之处。

6、作者四季听琴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谈一谈本节课学习的感悟。

2、教师小结:同学,这节课的学习真是美的享受,我们读到了许多生动、优美的句子,似乎看到了四季优美的景色,仿佛听到了弹琴姑娘手下飞出来的悠扬的琴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 篇9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

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呈现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感悟读、做句子卡片等方法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同时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3.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基本操作程序 教学调整

一、揭题导入:

师板书课题:珍珠泉

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课文,我们感受到了燕子的可爱,

荷花的美好,知道了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作者用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那么珍珠泉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好好地去领略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生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不懂的字词)

2.梳通文脉

⑴整体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

⑵重点了解课文写珍珠泉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2.3.4自然段)指说这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的内容。(师随机板书)

三、咀嚼珍珠泉的水泡,感受水泡的特点

⑴师:读了课文,令你感受最深的是珍珠泉的什么呢?(指说)

(重点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珍珠泉水泡的可爱、活泼)

⑵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写水泡最有趣的是句子。

⑶交流:

出示: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师:喜欢吗?你最喜欢它哪一点(引导学生抓住 “小、越升越高、越来越大”这几个词感受水泡的变化。)

师:原来水泡还是在变化的呢?真有趣!

⑷师顺势引导学生从”摇晃、绽开、扑哧一笑”这几个词语中感受水泡的可爱、有趣、调皮……

师:这些小水泡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可爱,作者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了。小水泡多么活泼啊,你仿佛看到它们在干什么呢?(指说)这么活泼、可爱的小水泡就要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作者可真有点舍不得啊,谁能通过朗读把可爱的小水泡留在我们的教室里呢?(指读)

齐读:可爱的小水泡们,一起读。

⑸作者不仅看到了水泡的样子,还听到了水泡的声音呢。课文中表示水泡声音的词是哪个?(一嘟噜一嘟噜)谁能把好听的声音带给大家?(指读 “一嘟噜一嘟噜”)现在你能把这个句子来读好吗?(指读)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

⑹师:小水泡的声音好听,样子好看,把这么可爱的小水泡送给你的同桌吧,把这两个句子读给同桌听。(同桌读)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⑺师:小水泡不但在变化,而且在阳光的照射下,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找到写水泡颜色的句子,读读。

出示:

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小学语文的教案完整版 篇10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

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指几名学生说。)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

(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二、总结下课。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将重点都定在了发现一词上,大家都很积极,好像争着比谁的发现最多最奇,但把“观察中”忽视了,而怎么观察到的,自已观察时所做了什么,这个过程学生却大多数都是只字不提。引导学生将自已是如何观察到的,及观察时自已是否认真等过程说了出来,这就为观察的内容提供了真实性的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