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范文网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9-28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收藏十篇)。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教法设计:美文美读,在读中品、读中悟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校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尖子不多,特别体现在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依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所以要抓好文本阅读,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解读探究,着重学习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联想、想象的写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悟诗歌意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诗歌简练贴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学生可默读、小声读、朗读,并在课本上标画生字和令自己耳目一新的词语、句子。2.检查下列生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纠正误读字音,全班齐读。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棱(léng)角

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

善睐(lài)挹(yì)掬(jū)二、合作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在课本圈画,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可用多媒体展示下面内容: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2.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你以为,要把握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哪一句?那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学生能较容易找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①教师追问: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个?

答案提示:“惊诧”

②教师再次追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学生举手发言。

参考答案:

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处理方式:学生现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力求措辞准确、语言流畅。教师随即选几名学生的答案在实物投影上展出,教师点评。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其次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当堂检测

1.为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什刹(shíchà)

尘(zǐ)___皱(xié)___明(móu)___善(lài)_____

2.填空。

(1)《绿》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文章的文眼是“”一词?

(2)开头和结尾,头和结尾的句子几乎一样。开头是

结尾多一个词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文写景时选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是,,。

附:板书设计

绿朱自清

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真情的流露

衬托描写环境,交代成因。梅雨潭的绿

何若玉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11个生字:倒、到、处、找、浅、淡、刮、挤、指、挥”,认识“立刀旁”;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到、刮、浅、淡”。

2.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准备

图片、各种绿色的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欣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7、绿

4、全班齐读课题。

说明: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本文内容抽象,较难理解。通过让学生欣赏绿意盎然的春之图,帮助他们理解绿就是春天的象征,从而迅速拉近他们与课文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386h.coM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教学生字“倒”、“到”、“按”,注意读音。

3、学习其余生字:“刮、找、挤、指、挥、淡、浅、处”

(1)在小组中自学生字: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再说说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抽读生字字音。

(3)出示生字“刮、找、挤、指、挥”。

这些生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我们一起来做“我说你做”游戏。

(4)出示“淡、浅”

①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书空“浅”的右半部分。

③说说它们的的反义词?(淡—浓浅—深)

(5)出示“处”

①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外)

②让学生自编顺口溜:如“外”伸长手臂“处处处”。

说明:

识字教学是本环节中的重点,因本文生字数量较多,可根据每个生字的不同的重点难点,分成几块进行教学。“倒、到、按”的重点在读音上,可结合学生分小节读文时随机教授。“刮、找、挤、指、挥”都是动词,可以通过“我说你做”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淡、浅”都有“三点水”,巧的是连它们的反义词“浓,深”也都有“三点水”,教师可以对此进行归纳。“处”则可以通过给“外”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进行识记。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识记每个生字,还对学生进行了识字的学法指导,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读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亮,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和说话练习。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8、全文朗读。

说明:

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四、拓展运用,指导写字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公园里。

田野里。

3、试背课文。

4、指导写字。

(1)做写字准备(手指操、写字歌)

(2)观“到、刮、浅、淡”4个字。

(3)注意共同点:左右结构:“到、刮”左宽右窄,“浅、淡”左窄右宽。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说明:

拓展说话训练时,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使用已积累的好词佳句。但如果时间不够,也可将此练习作为口头回家作业。本阶段以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为重点,教师要重视示范指导。示范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使学生养成先观察再落实的写字习惯。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多侧面写景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象、联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回答)

2、以一种颜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为什么?

明确:前者难写,因为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展开描写,这叫“难写之景”。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幻灯片2作者介绍)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名师对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景物怎样进行描写,怎样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进行表达,以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总体思路

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绿,梅雨潭的绿。为什么十分惊讶?因为梅雨潭美极了,奇异极了。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

明确:梅雨瀑。(幻灯片3远眺瀑布、4坐观水花、5细赏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写梅雨潭的绿,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梅雨瀑是梅雨潭及其绿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三段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瀑布就在襟袖之间,却视而不见;瀑水那么响,却听而不闻。心中只有什么?只有潭水的绿。瀑布那么美,如飞花碎玉般,使人惊诧,但潭水的绿更令人惊诧。写瀑布,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绿的美。

三、分析重点段(第三自然段)

大家边听(一生读“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着实可爱”)边看书,从中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特征的词语,看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诧。

明确:奇异、醉人。奇异、醉人的绿正是文章要写的重点。这段细致地描写了梅雨潭绿的美。

1、梅雨潭的绿那么美,在这段里,作者先从行动上写对绿的渴求、追捉;然后从心理上写绿的奇异、醉人。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心被绿占据,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致深情赞美“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接下来主要从整体写绿的特点:大、平、厚。

2、用三个比喻写绿的特点

①一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水波的角度写绿的细腻、柔美。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少妇沉静平和,少妇的裙幅长而平展,才会“拖着”,用“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准确地绘出了梅雨潭“细柔”的波纹形态,沉静、飘逸的神韵;而少女是天真活泼、爽朗热情的,则与梅雨潭特点不相吻合。

二喻:“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水光的角度写绿的明亮、软嫩。

三喻:“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从水色的角度写绿的温润、清纯。

②比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这里三个比喻就抓住它们相似点来写,写出绿的特点。在这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比喻,这叫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可以强调这一个本体,给人深刻印象。

3、用四组对比写绿色浓淡相宜,波光明暗适度

②思考:想一想用苏轼的一首诗来描写西湖的波。

明确:“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波作对比呢?

明确:以美衬美,突出绿的不寻常,是“奇异”的绿。面对这样的绿,难怪作者要抒发感叹“比拟不了”,扣题说明绿是令人惊诧的。

4、用三个想象把梅雨潭绿之美提到神妙高度

①一想象:裁为带,赠舞女,绿具有神奇的作用,使舞女临风飘舞,舞姿翩翩。

二想象:挹为眼,赠肓妹,绿成了盲妹最需要的东西,绿可以还她美好,盲妹因而明眸善睐,顾盼神采飞扬。

三想象:化为姑娘,拍着你,抚摩着你,作者满怀深情的为潭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女儿绿”,这是仿照宝石“祖母绿”而起的,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妇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一个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眼前,作者这里表达了颂扬青春、赞美活力的高尚情怀。

②这三个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把绿上升到一种美好的境界。

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醉人、宜人、惊人,真让人心驰神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到这种程度,难怪作者在篇末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四、创新性练习

本文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来写景,前两种写法平时大家常接触到,今天我们侧重想象能力的训练。现在请大家根据古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一幅画,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五、总结

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从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东西:

语言文字无法直接表现的内容,可通过比喻、对比,可以借助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展开丰富的想象,便成为作家摹形状色的得力手法。

六、作业

写一写我们的金少湖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文插图)导入新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风光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

(二)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受课文。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本就很绿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优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八)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九)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该教学设计很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教师只是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对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很有帮助。

探究活动

“北京的绿”

探究目的:

学习《西湖的“绿”》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地处北方的北京,怎样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让人看到满眼的绿。

探究方法:

1.学生设计方案。小组讨论,互相补充。

2.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设计方案及理由。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理解、积累字词。

2能力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读课文理解,积累字词。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作业

(1):课前反复诵读,积累字词

踞(jù)在薄(bó)阴几绺(liǔ)穹(qióng)门

棱(léng)角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

挹(yì)掬(jū)你入口明眸善睐(móu)(lài)

2)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三、导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点评。

2展示目标。

3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

4自学过程:根据朗读要求,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内反复品味其妙处,并个别展示,由学生互相点评。

5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跳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1)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

(2)写景也要有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它的线索是什么?采用的什么写法?

(3)第一、四段在行文中有何作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

(5)写景也要有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它的线索是什么?采用的什么写法?

(6)第一、四段在行文中有何作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四、小结本课时内容(学生展示)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踞( )在薄( )阴几绺( )穹( )门

棱( )角尘滓( )皱缬( )什刹( )

挹( )掬( )你入口明眸善睐( )( )

2、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字,号,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代表作品有散文集《xx》、《xxx》,诗文集《xx》。

3、在横线上填上动词,并且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梅雨潭闪闪的绿色着我们;我们开始她那离合的神光了。着草,着乱石,小心身下去,又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2)“我用手着你,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你入口,便是着她了。我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六、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段,体会修辞

七、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

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合作学习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远景)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近景)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联想)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3、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

四、问题探究

1、在三个观察点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个观察点所见景致的?

潭边

2、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是什么?

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不仅交代了梅雨潭的绿的成因,还衬托梅雨瀑的美,又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4、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拟人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对比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联想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总结: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

文章从比喻、拟人到对比、衬托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6、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了,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运用学到的写景手法,也写一种身边的颜色。如:晚霞的红、秋叶的黄、天空的蓝……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篇7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比较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不同点,并说出每篇文章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2、能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读悟课文。

3、能继续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品味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并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4、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5、能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提高欣赏自然、品味自然的审美能力。

精、略读课文安排

精读第22、23课。略读第24、25课。

课时安排

共12课时:第22课——3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第23课——2课时 诵读欣赏——2课时

第24课——1课时 写作、讲评——2课时

第25课——1课时 单元总结——1课时

第22课 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说出文章所描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感悟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圈点勾画各种符号的具体作用。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2、点评精要。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好本文的示范批注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

走近朱自清

组织学生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作家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

第二块:

初当评论家

1、发示范批注的讲义,明确如何批注:①、介绍批注的常用符号;②、要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③、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

为了使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教师专门设计一张为本文作批注的讲义。

2、选择优秀的批注让学生交流。

3、组织学生汲取他人批注中的长处。

1、学习示范批注,然后在讲义上给本文作批注。

2、在班里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教师发有关讲义。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20分钟

第三块:

试当播音员

播放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放开地、自由地、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及时播放有关磁带。或运用多媒体条件来播放。

附注:

《绿》这篇文章安排三课时,每课时的重点分别是:①初步阅读,②有感情地朗读,③深入阅读。本节课可能有些平淡,但教师千万不可为追求新奇而脱离语文学习的本质。本单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样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所以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长时间地投入在文章的研读中,大胆地作批注。而这段时间里,不管学生写得如何,老师都不能去打断他们的静悄悄的思考。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一篇文章后,学生才能感悟到一些东西,他们的朗读才会有味。这节课一方面是在教学生圈点勾画地阅读,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下一节课的大规模的朗读演练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情感。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出大自然的美,并表达自己对这种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将课文读熟练

有网络条件的可以在论坛上开设“《绿》朗读演艺台”栏目。

无网络条件的可以事先让学生在家里进行配乐朗诵,并录在磁带上,带到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

走进朗读工作室

组织学生利用电脑将课文进行配乐朗读

1、利用电脑将课文片段进行配乐朗读,制作成mp3文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制作片段)

2、将文件上传到“《绿》朗读演艺台”栏目里。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配乐资料,要给学生充分的制作时间,15分钟。学生可以提前在家里制作朗读作品。

第二块:

朗读演艺台

1、组织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

2、评选最佳朗读作品

3、在全班播放最佳朗读作品

1、在“《绿》朗读演艺台”栏目里听其他同学的朗读作品。

2、给最佳朗读作品投票

3、欣赏最佳朗读作品并进行评价。评价时要紧扣作者对梅雨潭水的种种感情来评价。

教师提醒学生要文明上网。

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20分钟。

第三块:

放飞想象的翅膀

组织学生通过听、读课文,谈自己似乎看到的梅雨潭的胜景。

1、大胆想象,用恰当的词句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美景:比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

2、表达自己处在大自然美景中的种种感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给关键语句作批注,且批注语言表达较前两节课有进步

2、能在阅读同类文章时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

3、能学习本文的语言风格,写一篇山水风光的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批注、写作

课前准备

准备同类文章《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纳兰风清)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

批注擂台赛

1、组织学生给《绿》的部分语句作批注(教师将课文的部分语句印在讲义上)。

组织学生评议: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最佳批注(有明显进步的也可以展示)。

2、组织学生给《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作批注,并组织交流。 在讲义上给《绿》的部分语句作批注。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修改批注。并选送最佳批注(或有明显进步的批注)给老师。

2、在《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一文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作批注。

在班里大胆朗读自己的批注。发有关讲义

第二块:

自然写作园

组织学生选择大自然中的一种色彩进行写作。

组织学生讲评作文。

学习《绿》的语言风格,写一篇关于山水风光的习作。

可以提前一天将习作要求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

要给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30分钟

附 :

《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

纳兰风清

在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里住久了,难免向往大自然。早就心仪兴隆山那重峦迭嶂、一望无垠的绿色,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去。前不久应朋友之约游兴隆山,时间正值盛夏时分。一大早,我们就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与美邂逅也是一种缘份。当我们还沉浸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喜悦中时,迎面兴隆山满山遍野的绿色卒不及防地向我们扑天盖地而来。终日生活在钢筋水泥包围之中的我们,乍一进入这绿色世界中,整颗心都葱茏成了一片绿洲。

一时间,来不及细想,只感到一跤跌进了绿色的世界中。放眼之处皆为绿色。深深浅浅、浓浓淡淡、郁郁葱葱、苍苍翠翠,绿得那样风情万种,绿得那样千娇百媚,绿得那样惊心动魄,绿得连空气都染上了一抹微绿,绿得人五脏六肺都有了绿意。不禁惊叹这世上竟有这么多种绿色,再高明的丹青手也调配不出,就那么千变万化地参差着,铺展到我们眼前,养眼更养心。

兴隆山整个一个树的世界,着眼处皆是树。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粗旷的清秀的挺拨的妖娆的,那样的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仿佛押着韵,看着看着心中不由诗声四起。魂似也被这满眼的绿诱出了窍,不思归。

这里的绿,仿佛绿得有了气味,绿得有了质量,吸一口,满鼻异样的绿香,熏透人的肺腑,掬一捧似可以揣入怀里带回家中,迈开步,仿佛就能踩出绿色的脚印,此时连思绪也染上了绿意。对来自闹市的我们,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

从不知道,绿也似美酒能醉人,那剩下的大半天,我们几人就那么陶醉在这无边的绿色中,连话也很少说,静静地痴痴地为绿色着迷。

直到天色渐晚,到了不得不归去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向满世界的绿色告别,魂却仿佛失落在绿色深处找不回。心中默默地与绿色相约,来年再见。

山脚有河,河上有桥,桥旁开满了野花,为兴隆山做了个最诗意的笺注。

乘车离开兴隆山许久许久,仍沉醉在绿色中未醒,想来,当晚的梦中,色调定然是一色的绿。

呵,兴隆山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何日再相逢!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二

教学难点

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2】(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气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秘件5】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说主要内容,一是

“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攵)

3.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气

第二段(412316;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挤在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出示课件14】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出示课件15】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2、拓展运用,读写训练【出示课件19、20、21】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

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4.试背课文。

绿【出示课件22】

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对绿的赞美

内容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对春的热爱

挤、重叠、交叉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反思

《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本课的教学中,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可对于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只有少数同学想象比较丰富,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在“学以致用”上下工夫。还有,通过学生的问答和听写反馈可以看出,我在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更新,应在读文品悟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去理解。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句练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江南好》

师: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前者是嫩绿,后者是浓绿;嫩绿明亮、轻盈,浓绿和平、安静。)王安石也有一句诗,将“绿”字用得最传神的,这句诗是——(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师: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理清线索。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三个点明观察点的词语。(点拨:何谓观察点?就是观察描写景物所处的位置。)

看看在在这三个观察点上,观察的景物及观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板书: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远眺)(近观)(眼前)

2、明线索,理顺序。

由观察点可知,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踪)写景顺序是怎样的?(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在由高到低)有主次详略之分吗?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远眺)(坐观)(眼前)

远———————————近

低—————高—————低

略————————详

三、借助诵读,点拨品味

1、听配乐朗读(录音),说感受,找感受。

①不看书,让我们凝神屏息,全身心地去感受这“绿”的神韵。(听录音)

②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能用一个词或短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③这是大家的感受,那朱自清先生对这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文。找出这个句子。(“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体会“惊诧”,明白“文眼”。

“惊诧”是什么意思?(惊讶、诧异)

能不能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这个“惊诧”既表明景中情(惊喜),又暗示情中景(奇异),这种形神皆领的字眼我们称“文眼”。

3、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抓特征。

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找出最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两个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奇异、醉人)对,“奇异、醉人”就是本文要写的重心。

4、【诵读品味】:

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接下来,请大家细读课文第三节,结合有关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出绿的特征的?作者情感如何?

讨论、点拨、品味

(一)比喻

①大家读第三段第三句到第十句。听我的要求,边读边画。

要求:

先用红笔画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

再用蓝笔画出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

再铅笔画出描写水光、描写水色的句子。

②现在,我提示,大家依照提示齐声朗读。

读描写水面波纹的句子。(生:她松松地……裙幅。)

读描写水光的句子。(生:她滑滑地……那样嫩。)

读描写水色的句子。(生: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现在我读每一方面的上句,大家接读下句。

“她松松地皱缬着”——(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生: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生: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现在,我读每个比喻的本体部分,大家试着合上课本,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背诵出喻体句。

(提示诵读略)

③大家记得很准确。现在大家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概括潭水的特征。

(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

第三节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

④概括得不错,但不够全面;因为好的比喻,不只绘其形,还要传其神。如“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

【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⑤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回答得很好。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对比

①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绿杨(淡),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

②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③大家想一想,苏轼曾写过哪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的波作对比呢?【以美衬美,突出“绿”的“奇异”。】

⑤请一位同学将这三句话朗读一下。我呢,再把这三句话改读一下,大家比较比较,看谁读得好?为什么?

改读: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佛地的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的绿杨,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绿壁”,那又似乎太浓了。我又曾见过水光潋滟的西湖的波,似乎太明了,我又曾见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波,那又似乎太暗了。”【不如原文好,改后句式重复单调。】

⑥对,原文在两个整齐的长句后,配上两个短句,这样长短结合,整散错落,读起来音韵铿锵,错落有致。

好,齐声朗读一遍,体会这种效果。

⑦文章在对“绿”作了一番精雕细刻后,又展开对比,更加突出“绿”的“奇异”“醉人”。大家思考,能否把这两层内容在顺序上颠倒一下?【不行。】

为什么?【读者只有先对“绿”有了具体的印象感受后,才能由此联想到别的景物,联想对比才有依托。】

(三)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①作者正是按照认识的习惯,变换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抒情的。大家听读这段剩下的部分,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深入描写的,人称感情有何变化,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②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如:我最喜欢“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奇异”。】

③说得好。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会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用假设的句式,写出了美的形象,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请大家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如: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④是的,“绿”在作者眼里,是少妇的裙幅,是温润的碧玉,是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脉脉含情的少妇;在同学们心里,或是神奇的颜料,或是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可能有: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四)拟人的方法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现在大家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生读,略】

4、回读第2节,体会层层烘托的写法

题目是写梅雨潭的绿,开头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先写梅雨瀑和梅雨亭及其周围景观,这是为什么?

【一方面是为了交代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环境。

白而发亮的梅雨瀑源源不断地为清亮的梅雨潭提供着清纯的活水;梅雨亭的特点使梅雨潭平添“奇”趣;天、云、石、草所透出的湿润和绿意,倒映在梅雨潭中,使她绿意更浓;尤其是“瀑流的撞击”使梅雨潭越来越深,越来越宽,才能形成“厚积”“平铺”之势,才可“蕴蓄着奇异之绿”。“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另一方面是起衬托作用,在文章第三段前六句话中,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说明作者宕开笔墨是有深意的,就是衬托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梅雨瀑更加可爱。瀑布美,使人惊诧;但潭水更令人惊诧。作者用层层烘托手法,突出潭水的“奇异”“醉人”。】

5、抓人称代词的变化,揣摩情感。

①将全文连起来看,找出景物的人称代词。揣摩其变化。

【它————她————你————女儿,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升腾。】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景物的格调与作者的情调是相默契的。(介绍写作背景)

作者是融积极向上之情于绿意盎然之景,反过来,借绿意盎然之景抒积极向上之情,“女儿绿”便是人与物联系的纽带,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晶。在作者的笔下写得丰富多彩,像梦一样美,让人爱,使人醉。

5、再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课外练笔。

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美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涵的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触动了你的情思,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1、导入——走近绿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一张照片,知道这是哪么?去年冬天,老师有幸去了称为“人间天堂”的美丽城市---杭州。这是老师在西湖岸边拍的一张照片,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置身西湖,你不由得就融入了一种梦幻的境界。虽然是冬季,但那如镜的湖面依然薄雾氤氲,绿意盈眼。两岸更是万枝婀娜,暗香浮动。站在西子湖畔,一股或浓或淡的诗意便在你周身弥漫开来,即便是再豪放再洒脱的人,此刻也会变得妩媚多情起来。”

其实,西湖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西湖题诗作文,例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表现了西湖的妩媚多姿,欧阳修的《画船载酒西湖好》突出了西湖光影迷离恍如仙境。而现代女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独特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来领略她动人的风姿。(板书:西湖的“绿”)

2、初读——感知绿

请把书翻到14页,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完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大家很会读书,一遍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那么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处绿呢?

生答师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过渡: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5自然段,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现西湖的绿的?

3、画句——体会绿。

师: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竟用了20多个绿字,而且毫不重复,多么了不起的文字功夫啊!你喜欢作者哪些描写?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描写绿的语句,体会一下。

4、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谈体会。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说出你选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描写绿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

学情估计及教学策略:

(1)灵隐

重点句子

a、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b、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板书,树木,苍翠欲滴)

c、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d、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e、亭旁溪水琤瑽,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灵隐寺之游,烟雨迷蒙,绿意悠悠,令人心动,令人回味,那么其他景点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接着汇报?

(2)苏堤

重点句子

a、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b、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相机板书青苔,让学生找出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c、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d、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3)花港

重点句子

a、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板书荷叶,有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b、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c、我最爱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引导:作者写花港的绿,为什么写杨柳嫩枝呢?------对比,既表现荷叶成熟茁壮的生命力,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绿喜爱的程度)

d、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作者写花港的绿主要抓住什么景物观察?(板书,荷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悉心体会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表现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

西湖之绿,深沉逼人;西湖之绿,意趣盎然;西湖之绿,充满生命的激情!作者为什么仅仅用一个绿字就能把西湖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呢?

(生总结写法: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师补充: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词十分准确。我们所见到的每一处绿,都来自于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可以说,作家用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湖山水画,用墨不多,却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西湖那生机盎然的绿。这,就是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

4、总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以它的诗情画意痴迷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啊!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人间天堂的美丽吧。(播放西湖风景欣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