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范文网

{year}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27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分享11篇)。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集合、函数、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初步概念及性质,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数学建模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数学素养,增强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安排

1.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约2周)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逻辑联结词与四种命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 第二章 函数(约4周)

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幂函数

函数的应用(如实际问题的建模)

3. 第三章 三角函数初步(约3周)

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正弦、余弦、正切)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情境教学: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例,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基础,实施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3.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4. 信息技术融合:利用多媒体和数学软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教学评价

1.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等。

2. 单元测试:每章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该章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学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调整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成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篇2

进入高一的数学教学以来,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收获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我对高一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首先,我认识到高一数学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初中有了明显的提升,知识点更为密集,抽象程度也有所增加。这要求我在备课时要更加细致,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还需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接受程度。我尝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利用实物模型、动画演示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其次,我注意到高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与初中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更加注重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而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因此,我在教学中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答案。

同时,我也意识到高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尝试通过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会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会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此外,我还发现高一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和难点。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公式和定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记忆。针对这些问题,我尝试通过举例、类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应用;同时,我也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测试,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我认为在高一数学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尝试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数学竞赛和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之,高一数学教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同时也是一项充满乐趣和收获的工作。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的基础概念,包括集合、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及其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安排

1.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

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

简易逻辑:命题、逻辑联结词、充分必要条件

计划课时:6课时

2. 第二章:函数

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函数的图象变换

计划课时:10课时

3. 第三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指数方程与对数方程的解法

计划课时:12课时

4. 第四章:幂函数

幂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幂函数与其他函数的`比较

计划课时:4课时

5. 综合复习与检测

章节知识串联复习

模拟测试与错题分析

计划课时:4课时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情境教学: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自主探究:布置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数学规律。

4.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施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评价与反馈

1. 日常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阶段测试:每章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综合评价:结合日常表现、阶段测试和期末考试成绩,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

4. 反馈机制:建立师生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调整教学策略。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设定

1. 知识维度:全面掌握集合、函数(特别是基本初等函数)及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形成初步的数学知识体系。

2. 能力维度: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等,以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维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内容规划

第一阶段(1-3周):集合与逻辑基础,为后续的函数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4-7周):深入函数世界,从基础概念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层层递进,理解函数的核心思想。

第三阶段(8-10周):探索三角函数,从任意角的概念出发,逐步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象变换,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策略与实施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求知欲。

2. 案例分析法: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讲解数学概念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 翻转课堂:部分章节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重点解决疑问和深化理解。

4. 个性化辅导: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个性化辅导。

四、评估与反馈

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总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3. 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意见,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持续改进与提升

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

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法建议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

(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课前准备:

课件、呼啦圈2个、磁性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脑筋急转弯: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海洋世界(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去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一)报名参加数学比赛:四宫数独和六宫数独

1、师:三年级一班有3名学生报名参加了四宫数独,4名学生报名参加了六宫数独。

2、出示参加四宫、六宫数独比赛的学生名单:

四宫:子宜、佳琳、俊轩

六宫:子宜、晓晴、子凌、方华

3、数一数,参加四宫的有几位同学?(3人) 参加六宫的有几位同学?(4人)师:一共有几人参加比赛?

生:7人或6人。

师:究竟是6人?还是7人呢?我们请这些同学上台,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好吗? 请以上名字的.同学上台(同学们一起喊他们的名字)

四宫站在左边,六宫站在右边。(矛盾:子宜两边走)

师:子宜,为什么你要两边走呢?

同学们,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同学们在小组里小声地有序地说说自己的办法。

4、小组讨论:请想到方法的同学上台进行调整。(把重复参赛的同学放在两圈的交叉位置,并说一说各个组的名单)

5、师:探究:如果我们不用语言和动作,还可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

请同学们在白纸上画一画,画完后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画集合图、韦恩图)。 师生共同画出集合图(利用呼啦圈画,板书)

师:你真有创意,只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圈,就把两个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这样的图我们把它叫做集合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数学广角—— 集合。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这种图我们也叫它韦恩图或文氏图,因为它是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韦恩最先开始使用的,所以就以“韦恩”来命名了。

6、观察黑板上的集合图,让学生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

师:谁来当小老师,介绍一下集合图中各个圈表示的意思啊?

7、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根据集合图,列出算式。

小组讨论:写算式,并进行汇报。(算法多样化)

8、回顾刚才的做法:(课件)

三、能力提升。

1、提出问题。

师:如果三(2)班也有3名同学参加了四宫比赛,4名同学参加了六宫比赛,想一想,他们班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了比赛?

3、学生汇报。

学生观察,说一说规律:各项目的总人数 — 重复的人数 = 参赛的总人数。

举例:三年级一共有20人参加比赛,其中跳绳12人,跑步15人。问两项都参加的几人? 12+15-20=7(人)

四、创设拓展情境,引领学生形成策略。

1、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上课开始时老师给大家出的脑筋争转弯吧: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海洋极地世界(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师: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共是几个人?真有这么多人吗?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2、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排在从前数第9个,从后数第7个,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3、小调查:本班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1)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2)只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

(3)只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重叠图来理解算法),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自我小结,共同提高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突出,谁愿意来说说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篇7

数学必修1即将学习结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高一学生在初中养成的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入高中以后,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满足于课堂上认真听讲,满足于课后的作业模仿,缺乏积极的思维;遇到难题或者没有见过的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甚至有少数同学抄答案,还有少部分学生还相信可以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来取得好成绩。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少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法方法。

2、刚开学,高一数学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第二章课时数要适当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时注意形象、直观。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以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课堂5分钟小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做的好的学生的过程贴在教室,让错误的学生自己看,章节考试题难度不能太大。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问题,要不断的练习,帮助学生找出求解规律,学习才可能很好的理解。通上述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难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学习上在每一章节有学习技巧和方法应及时的告诉学生,指导学生改进学学方法。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的学习特点,听课的方法,答题的书写要求,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基本的概念能牢记,在记忆的基础上去理解,去应用。这样才能学习好高中数学。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篇8

课题: 充要条件

一、课标要求: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二、知识与方法回顾:

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

2、从逻辑推理关系上看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

3、从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上看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4、特殊值法: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往往用特殊值法来否定结论

5、化归思想:

表示p等价于q,等价命题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当我们要证明p成立时,就可以转化为证明q成立;

这里要注意原命题 逆否命题、逆命题 否命题只是等价形式之一,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式关系(否定式)的命题一般应用化归思想.

6、数形结合思想:

利用韦恩图(即集合的包含关系)来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三、基础训练:

1、 设命题若p则q为假,而若q则p为真,则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设集合M,N为是全集U的两个子集,则 是 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若 是实数,则 是 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四、例题讲解

例1 已知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1)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要条件

(4)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A.(1)(3) B.(3)(4) C.(1)(3)(4) D.(2)(3)(4)

例2 (1)已知h 0,a,bR,设命题甲: ,命题乙: 且 ,问甲是乙的 ( )

(2)已知p:两条直线的斜率互为负倒数,q: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变式:a = 0是直线 与 平行的 条件;

例3 如果命题p、q都是命题r的必要条件,命题s是命题r的充分条件,命题q是命题s

的充分条件,那么命题p是命题q的 条件;命题s是命题q的 条件;命题r是命题q的 条件.

例4 设命题p:|4x-3| 1,命题q:x2-(2a+1)x+a(a+1) 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例5 设 是方程 的两个实根,试分析 是两实根 均大于1的什么条件?并给予证明.

五、课堂练习

1、设命题p: ,命题q: ,则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若p则q②若﹁r则﹁q③ 若r则﹁s

④若﹁s则q若它们都是真命题,则﹁p是s的 条件;

3、是否存在实数p,使 是 的充分条件?若存在,求出p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六、课堂小结:

七、教学后记: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篇9

本月份的教学内容是三角函数这一章,在讲授这一章时,各个老师各有各的见解,心得,现小结如下:

陈少敏老师认为:应把正、余弦、正切函数的内容讲过,这样我们在讲y=Asn(ωx+φ)、y=Acy(ωx+φ)y=Atan(ωx+φ)这一类函数时就很轻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逐渐渗透化归和类比的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何秋萍老师认为可以结合这一章知识点的特点即涉及图像以较多,一些结论是通过图像变换而来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演示,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功能,帮助学生发现图象的特点,观察函数变化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直观性认识自然而然得出结论,所以提倡积极受用信息技术讲授。

王桂芳老师对新课程中的过程与应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课程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用生动的课堂过程激发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基本知能点,加强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情感流线,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能力最后才是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应有,这样就会造成课堂教学对知识点的延伸、拓展和变形应用几乎无法作出要求,所以,他认为要使新课程进行下去,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与新课程配套题率的。建立;二是统一的教学思路,一致按新课程知能点的要求走,不乱补充,不乱扩展。

祁惠香老师在讲授正切线这一节课时,从学生的课堂练习中发现屡屡出错的原因在于概念的`含混不清,强调概念教学一定要透彻,不能本末倒置,同时要提出了自己的的教学理念——五能五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计算的,让学生自己去计算,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能让学生反思的,让学生自己去反思。

陈梅英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同时,让他们抓住基础,教会他们牢记公式,灵活应用数学公式,善于变通之有益,变之有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

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也可表示为)两种。如A={2,4,8,16},则4∈A,8∈A,32?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A(或)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XX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XX

请回答:已知a+b+c=m,A={x|ax2+bx+c=m},判断1与A的关系。

2024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案 篇11

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

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1. 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81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83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

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 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 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 满足不等式axb8080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 满足不等式axb8787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图像法